新石器时代,已有原始手工编织劳动。坛丘地处吴江西南部与梅堰毗邻,是蚕桑重点地区。农家将鲜蚕茧用手工方法直接缫丝,俗称做丝。相传最原始的缫丝方法,是将蚕茧浸在热汤中,以手工抽丝卷于小籰。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,已出现手摇式缫丝车(手摇车需两人操作)。唐宋时,缫丝车由手摇式逐步演变成脚踏式。脚踏缫丝车可一人手足并用完成索绪、添绪和回转丝车车壬的操作,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。明初,朝廷鼓励农桑种植,促进丝织业的发展,吴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产区之一。明代中后期,震泽、盛泽等市镇已成为丝绸专业市镇。清末民初,震泽丝、盛泽绸在对外贸易中享有盛誉,盛产各种丝绸织物,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,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。民国初期,坛丘地区80%的蚕农自育蚕自缫丝,也有雇人缫丝,大部分蚕农一户1车(缫丝车)。饲蚕多的户排2~3部缫丝车。茧丝为当时农民的主要收入,民国元年至10年(1912~1921年),1斤蚕茧的价值相当于45斤大米;民国19年,1亩桑地可抵2.5亩稻田的收入。日军侵占吴江时期,丝绸业受到严重影响;新中国成立前,丝织业有所恢复,坛丘乡丝绸运销合作社有丝织机(均为木机)514台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土丝用于织造土绸,是时绸市疲惫,销路欠畅,蚕农生产的鲜茧多数由供销部门收购。
1970年3月,坛丘缫丝厂建立,厂址在坛丘大队第十六生产队(东坟场 )。该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至2000年7月,已成为一家集种桑、育种、养蚕、缫丝、织造、印染、服装与贸易一体化的专业真丝绸集团企业。